国学月丽泽系列讲座首期——武汉大学范云飞副教授为我院做讲座

发布者: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时间:2025-11-10浏览次数:10

  2025116下午清华大学博士、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范云飞副教授应邀莅临本院,为我院师生及国学班同学带来一场题为“中国古代的隐逸与政治”的专题讲座。本场讲座也是2025年国学月丽泽系列讲座的首期讲座。

 

范云飞副教授


   讲座围绕“隐逸与政治的互动关系”展开范教授从“士”的身份与处境出发,探讨了在中国传统国家秩序与现代文明之间,个体如何寻找心灵的栖息地、实现“安身立命”。他指出,隐逸并非逃避,而是一种具有政治意涵的生存策略与文化实践。

  范教授比较了中西隐逸传统的基础上,开始梳理中国历史上的隐逸与政治。他首先指出,先秦时期士与官开始分离,进而形成儒家“积极抵抗或合作”、道家“自保与逍遥”、法家“否定隐逸”的三种态度。随后,范教授梳理了从汉代“岩穴之士”、两晋“士大夫非天子所命”到六朝“买山而隐”的演变,指出隐逸与政治逐渐形成一种特殊“共生关系”。朝廷有时“充隐”装点门面,隐士拥有了特殊的政治生态

  最后,他以“终南捷径”为例,点出隐逸行为中“苟立虚名真隐”的辩证,并强调:隐逸问题的本质是“士人与国家的关系”。二者平衡则和谐,国家权力强势则易偏向法家统序。在此基础上,范教授指出了隐逸思想的现代启发意义。他认为,不论外在环境如何,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身的处境,而每个人的“积极有为还是消极躺平,决定了历史的走向”

  讲座结束后,同学们围绕隐逸的当代意义、儒道思想的现实启示等问题积极提问,范教授一一予以深入回应鼓励青年学子相信自身力量,以积极心态面对时代与自我之间的张力。整场讲座史料详实、思路清晰,既有宏阔的历史视野,又贴近现代学生的精神困境,引发在座师生的广泛共鸣与深入思考。

范云飞副教授与师生合影


/何勤 陈江月  编校/陈亚梅  审核/王世立  发布/陈亚梅